救国图强创技校|带你了解中国技工教育发展史

华中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2023-09-04

诞生在民族危难之际


 

 福建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一块船政学堂的奠基石,昭示着历史的纹路。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中,1866年,左宗棠及其继任者沈葆桢在福建马尾造船厂中,附设了旨在培养造船、驾驶人才的船政学堂。

  为了培养造船修船的技术工人,1868年2月,学堂增设“艺圃”,后分为艺徒学堂和匠首学堂。艺徒择优升入匠首,培养高级技工。中国第一所技工学校由此诞生。
震撼! 我国早期的技工学校
图片

福建船政学堂全景图


张之洞创办“工艺学堂”

图片

张之洞(1837—1909 年)

船政学堂分为制造学堂(前学堂)、驾驶学堂(后学堂)、绘事院(绘画学堂)和艺圃。

图片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为适应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社会各界的仁人志士在技工培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张謇创办实业学校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 “实业救国”,创办各类实业学校 20 多所,形成“南通模式”。


1912 年,张謇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培养出我国第一代纺纱纺织技术工人。

图片
图片

1914 年,张謇设立“女工传习所”。学生既学习技术,又生产产品。这也是我国第一所刺绣专业学校。


黄炎培创立中华职业学校

图片

黄炎培(1878—1965 年)

黄炎培,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918 年 9 月,黄炎培创立中华职业学校,先后开设了铁工、木工、搪瓷、商业、机械等专业。


中华职业学校以“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为教学宗旨,采取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学制。

图片

1923 年 6 月,中华职业学校教职员工合影,前排左七为英文教学主任邹韬奋


图片

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和校歌

蔡元培为中华职业学校建校十五周年题词

图片

中华职业学校珐琅科学生在实习车间

图片

中华职业学校教学采用“做学并进”的方针,加强实习教学

图片

中华职业学校测绘专业学生在铁路沿线实习

图片

1922 年中华职业学校职业市市民合影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救世、济民,众多仁人志士在技工教育方面展开探索,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技工教育以旺盛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技工教育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技工教育艰难发展,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兵工署建立了一批技工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批以“技工学校”命名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机械制造和维修的熟练技工。

图片
图片

兵工署第二十一厂技工学校(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校门

1940 年 9 月,原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搬迁到重庆,将工人补习学校更名为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亦称第二十一兵工厂技工学校)。厂长李承干兼任校长,普通学科由专任教师担任,技术学科由工程技术人员兼任。

图片

图片

兵工署第七技工学校学生毕业证书

图片

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平面分布图

图片

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校歌


  1942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将先进的工农业科学技术带到了大西北农村。

培黎学校


1942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培黎学校,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培黎学校主要培养机械维修制造专业的技工,设20个实习生产组,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

图片

路易 • 艾黎在教授学生修理内燃机


在服务新中国建设中蓬勃兴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废墟上站立起来。历经多年战乱,失业成为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各产业都急需大量技术工人。由此,在工人技术培训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一批技工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后备技术工人的培养工作,我国学习借鉴了苏联在技术工人培养,特别是在举办技术工人学校方面的经验。1955年,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所由苏联援助的实验技工学校。到1957年,全国已有技工学校144所,在校生6万余人。

图片

1953 年建校的济南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

图片

1955 年大连机车车辆技工学校学生到车间实习

图片

苏联专家到实习工厂指导学员实习

图片

1955 年苏联援建的北京实验技工学校

“一五”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成156个大项目,多数企业建有技工学校。

图片

我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图片

1956 年生产下线我国第一辆汽车

图片

始建于 1955 年的山东省劳动局济南工人技术学校的师生合影及学生的毕业证书

1959 年,全国新技工培养训练展览会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技工培训的成果。

图片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为展览会题词

图片
图片

1958 年天津市劳动局第二工人技术学校首届毕业生师生合影


1950—1958 年全国技工学校主要统计数字

图片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技工学校绝大部分是在原有技工训练班的基础上改建或扩建起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劳动部门和各产业部门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分别投资兴建了一些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技工学校。但是,完全靠国家投资创办技工学校无法满足工业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许多地区和厂矿企业采取了群众路线的办校方法,本着勤俭办校、因陋就简的原则,创办了大批技工学校。此外,老校包建新校也是群众办校的方法之一。

图片

1949—1959年,技工学校毕业生共202600 人,分配在全国的冶金、煤炭、电力、石油、建筑、交通运输、地质、纺织等厂矿企业。他们到工厂后大多成为生产中的骨干。根据对14186 名毕业生的调查,1958年曾提合理化建议、承担技术革新等项目共达138556件;有1994人被提升为小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技术员等;有 3916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或劳动模范。

图片

  构建起技工教育新格局——
  1953年,政务院决定由劳动部门对全国技工学校进行综合管理。“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工人技术学校标准章程(草案)》等,确立了我国技工教育的基本制度。1958年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兴起,改变了我国单一的全日制教育结构。
  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
  建国之初,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只有3 所技工学校。到1958年,全国技工学校发展到400多所,在校生近17万人。从1949年到1959年,全国共培养技工20余万人,通过各类形式培训技术工人800多万人,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工人队伍主体。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革新成功‘单管喷吸钻’,使加工精度大为提高,效率提高了10至20倍。”在昆明重机厂的厂志里,记载着耿鼎的众多发明,这是他一生中600多项优异工作业绩之一。
  “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辆汽车、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架飞机的背后,都活跃着广大技校毕业生的身影。”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崔秋立说。这一时期,技工学校培养的主要是四级和五级技术工人,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改革开放中飞跃发展

1980年,沿着父亲耿鼎的足迹,17岁的耿家盛考取了昆明机床厂技工学校,他没有意识到,一个技工教育飞跃发展的新时期已迎面而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发展翻开新的一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技工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颁布,进一步恢复和规范技工学校办学。同年,为解决技校师资的来源,国务院批准设立4所技工师范学院。1986年,《技工学校工作条例》颁布实施,技工教育走上规范办学之路。

技工学校恢复招生

图片

图片

1978 年首都钢铁

公司技工学校复校批文

图片

1978 年恢复办学后

的首都钢铁公司技工学校

图片

1978 年常州市

技工学校复校批文

图片

1978 年常州市

技工学校复校临时校址

1978 年,国家劳动总局恢复对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1986 年,颁布《技工学校工作条例》,对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就业、学制和办学模式作出明确规定。

图片

1979 年鸡西煤矿技工学校首届开学典礼

图片

1979 年西电技校(西安技师学院前身)

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

图片

恢复招生的山西太原钢铁公司技工学校

图片

江南造船厂技工学校在

1977—1995 年的招生及专业设置情况

图片

昭乌达盟汽车技工学校首届毕业生合影(1979 年)

图片
          鸡西煤矿机械制造技工学校录取通知书存根


  岁月奔流,长风浩荡。中国技工教育在民族危难之时发轫,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发展,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兴盛,划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轨迹。
  弦歌不辍,今更峥嵘。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技工教育逐渐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广大技能人才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谱写了壮美华丽的乐章。

整理编发:华中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峥嵘岁月,教育初心从未改变,

欢迎各位学子报考!

图片

华中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图片
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

    就读华中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图片



分享